1.大量獲取新創相關資訊
幣圈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幣圈一天,人間一年。當然誇張了點,但也說明了產業趨勢的變化是日新月異,新創、創業百百種,每天新的技術、新的公司、新的應用、新的場景、新的觀念一直在變化和創新,如果不鞭策自己每天要跟上不斷學習,很快就會被淘汰,很快就會被歸類成落伍以及老派的那一群。
資訊的來源包含自我的學習以及與學員間的互動。教課要讓學生學到的是新知,輔導要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這需要提供許多新奇的建議跟看到的產業做法,要能夠每個領域都有一番見解跟看法。整個新創圈的領域真的太大太廣,只能提醒自己要一天比一天進步,很難讓每個領域的創業者都滿意,但都要嘗試去理解跟學習,不懂或不了解的就坦白先承認,從來都不應該硬去裝自己是這領域的專家,事實上也不應該有人可以這樣自稱。當遇到不熟悉的領域或產業時,更是需要認真聆聽,教學相長下儘管領域不一樣,也可以激盪出許多的可能性,但若一開始就想用自以為的內行來引導真正的內行,那就真的會鬧出許多笑話。
2.深入了解創業生態系
整個新創或創業生態系的組成極其複雜,甚至背後的歷史由來,或者許多不得不為之的政策或組織最好都應該了解和認識,也最好都需要有朋友在這些單位,創業生態系包含著最核心的創業家、學校產學、技轉或智財單位、育成中心、各種創業基地、孵化器、加速器、共創空間、創投、天使投資人、企業創投、創業貸款的銀行、地方政府各種單位、中央政府各種單位、執行計畫的法人等等,甚至各種相關的新創計畫,例如教育部的ustart、創業扎根、募資平台、開關公司、科技部的產學聯盟、價創、FITI、經濟部的SBIR地方型、中央型、創業海選、創業鳳凰、國發會的創業天使等等各式各式的計畫也都可以是這個生態系中的重要角色。
若想當個好的新創講師業師,那以上的各單位功能屬性、從何而來、可以幫新創在不同階段做些什麼?最好都要能夠理解,甚至都要實際執行過,最怕的是只接觸過一兩種,就到處拿單一計畫或單一案子來吹捧,反而誤了創業團隊的時間。
3.有創造及成立的經驗跟歷程
我最喜歡舉NBA或大聯盟的例子來闡述這個概念,許多NBA有名的教練其實球員時代都不麼樣,而那些球員時代是球星的教練,最後也都執教得很差,也絕對不可能找一個很厲害的球評、說了一嘴好球的人來當教練,這說明了要當一個好的教練,你不用在球員時代有很好的表現,但你一定要是會打過球的。
大聯盟電影裡的魔球也是一個例子,球員出身的教練可能會有些既定的傳統過時觀念,的確需要新興的外來科技應用分析者來協助,但這些很會分析的專業者也只能提供建議,而非當教練領導球員,要能夠帶心、能夠真實了解球員,一定得是球員出身才能將心比心。
因此我認為要當個好的新創講師業師,那麼最好需要也是創業家出身,但這個標準可能太過嚴苛,所以我改成要有創造或成立的經驗,也就是從0到1的過程要親自走過,可能是個組織、是個基地、是個協會、是個新的活動、新的比賽等等,畢竟真正有走過這一遭,才能深刻體會理解創業家真實的心路歷程,在旁邊喊燒喊冷得總是很容易,實際創業冷暖真的走過的人才能知道,也才能夠置喙與智慧。
4.自我的教育詮釋
不管是教學跟輔導育成、或者講師跟業師都有著極大的差異,現今從事教學也越來越困難了,網路或YT有更豐富的資訊、更生動的內容,學生可以從這裡得到更多和更有趣的內容。我認為教育教學這個大環境未來需要很大幅度的創新,若現在對於教學還有夢想的話,就一定要有自我的一番詮釋,不然很容易就被浪潮給捲走了。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到處聽演講、聽教學,我的心態並不是聽完就什麼都會了、就可以賺大錢了,這是完全不實際的,甚至我提倡給你魚、不如教你捕魚甚至不如教你如何製作工具、發想抓魚方法等,我也認為一對多的教學不是很好的方式來教導,畢竟因材施教才是最合適的,所以我後來也退很多步認為:只要能夠多啟發一位就盡力去做、只要當中的一句話能夠改變一個人那就盡力去教。教學是雙向的,也是顧客導向的,應該講聽眾要聽的,也應該給他們想要的,但這中間充滿著太多的矛盾,除了原本想聽的以外,我一定會帶入我認為更應該要聽以及更應該要知道的,雖然可能會覺得干我屁事,但我認為這卻是很重要的。
5.目標定位
做任何事都得有個目標才會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要的是什麼?教學或輔導也是一樣,就我個人來說,我的人生沒有創新不行,我希望我自己可以創新、身邊的人可以、大家可以、社會可以、人類可以,這樣整個地球會越來越好,我需要把美好的創新之道散播給更多人知道跟體會。
我當然也希望自己是成功創業的那一位,可以是大家認識跟喜歡的新創創業家,我曾經嘗試過也努力過,但我知道這需要更多的天時地利人和,當初的時空環境並沒有這麼多的資源跟資訊,現今的我希望儘管不是自己去創業,但可以幫助到更多創業的人福報更大,自己創業就這麼一間,所努力、所學到的就這麼一間的關係鏈,但若能幫助到一百個青年創業家,那等於自己參與了一百個創業,成就感跟收穫價值更高,而且如果自己埋頭於創業時,是沒有時間跟精力到處分享的,創業的人總是接受比較多,傳道的人施予比較多,而施比受更有價值。
6.持續更新教材和創新教法
高中選填志願時,我跟另一位也很想教書的同學在討論未來的方向跟教學的熱忱,我跟他說我真的很喜歡當老師跟教學的感覺,但如果每學期每年都教一樣的教材這是我最擔心的,因為熱情會消失,他回答我說只要學生不一樣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很喜歡各方的邀約,有時候是全新的題目跟方向,有時候是多元的群眾,我都非常願意,原因是有新的題目就有新的挑戰,就有衝勁想要去更新跟製作新的簡報,就算是同樣的題目,我也習慣每次都要拿簡報出來更新或修改,這不僅對得起聽眾,更重要的這是一種承諾跟責任,每天的資訊都會更新、每天的心得跟想法也會不一樣、每天的經驗收穫也比前一天更豐富,那簡報也必續持續更新與時俱進。
多元的族群更是熱情的來源,大多數時候可能是學生,但學生也有分不同學校、不同科系跟不同背景的,每次的接觸都是新的開始,更棒的是在外面授課,會接觸更多形形色色的各種人,這比在學校更有挑戰也更有價值,這些人大都想創業或正在創業,我有遇過做在地創生的、社會創業的、餐飲創業的、中年創業的、原住民的、銀髮族的、全女性的、農民的都有,每一次都必須去想對方想聽什麼、怎麼樣的內容會吸引他們的目光、怎樣的資訊可以帶給他們價值,甚至去漁村跟銀髮族講的那次,我還切換到台語聲道,我的簡報幾乎沒用,但整場下來還是跟他們互動的很開心。所以不管是新題目舊題目、或者聽眾的不一樣,每一次的授課都要對得起自己的內心:持續更新教材及創新教法。
7.奉獻的熱忱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我要當個新創的講師業師,很好賺嗎?答案是去外面工作會領得更多,大家可能看到的是時薪鐘點費很高,但這背後準備的時間、交通往返的成本與時間都並沒有被算進去。
許多的業師任務有難易區別,例如有些時候可能只需要動張嘴每組點評一下,酬勞就會入袋,或者只要出個席講幾句話也會有酬勞,但這背後的創業與產業經驗累積必須要有,否則若言之無物,那對於單位跟對象本身都是一種愧疚和虧欠。我也有接過只有一小時的諮詢費,但前面我可能必須先看資料跟準備問題一小時、現場諮詢通常也都快兩小時、事後的報告跟文件整理也要兩小時再加上交通時間成本,只有一個小時的酬勞真的是做熱忱的,所以要走這條路的人,要有能夠為新創奉獻的體悟,或許我們不是很貴的人,但做得好會是很多人的貴人。
8.主客觀並存的思想
創業本身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兩難、模凌兩可,從來都沒有一定的真理或答案,在教書或輔導的過程中,遇到這些決策時,應該把各種的可能性、後果等跟對象說明清楚,這是客觀的理性,千萬不要說只有這樣做才會成功,請你跟我這樣做。
主觀是指說,在這樣多種的可能狀況下,依照我們過往的經驗、加上對於對象的認知後,判斷出一種假設我是你的話,會怎樣做的建議,但記住,這就真的只是建議,不要試著去左右決策,也不要干涉過多,創業的路上,永遠是創業家才是主體,其他人就是提供最客觀的各種可能、以及最主觀的建議,剩下的就讓創業家去決定跟承擔。
9.同理心
這裡的同理心對象非常多元,你必須同理學生、聽眾、創業者、主辦單位、承辦人員、甚至背後的辦公室、學校或政府等,例如常常去學校,教授一開始都會一直打預防針,說這堂課只是個演講學分,許多學生可能不會創業,只是聽一聽而已,過程中會請他們不要滑手機、睡覺等,但若真的發生也請多見諒,這時必須同理學生的心情,而非對於學生的作為生氣,甚至影響了其他人的受教權。
例如受到邀約的時候,都會問主辦單位說會有幾位、什麼背景、希望他們聽到什麼內容等,但有些時候若你真的辦過活動,就會知道這些問題可能很難有正確或即時的答案,知道這些資訊的確會對於準備簡報很有幫助,但很多時候會來多少人、是否真的出席、或者實際背景或參加目的,真的很難掌握,這時也不應該去為難單位,而是有更多的同理心。
或者常常也會有許多活動牛頭不對馬嘴、活動時間地點人數等都有問題、講題過於艱澀或空洞等等,這些其實背後都有著許多的原因或困難,需要有更多的同理心。
也必須同理創業家或個案團隊,為什麼他們會有這個想法?為什麼他們簡報要這麼說?為什麼他們做不到你的想像?這些背後都有許多的因素所構成,最好不要當下就馬上決斷,需要更多的同理去理解。
另一層的同理心是要真切的同理成這個創業者鎖定的TA目標市場,而不是用自身的價值觀來認知會不會買或者會不會用,因為你就不是他們鎖定的TA,因此得到的答案或許有價值,但更多的時候可能會有所偏誤。
10.促進者而不是指導者、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
在教學或者輔導的過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創業者可以更好走、更容易成功或者少走更多的冤枉路,我們是別人口中的講師、業師、顧問、委員、業界先進、創業前輩等等,但不代表我們說的就是對的,創業充滿著太多變數跟可能性,既然沒有絕對正確的路徑,那為什麼要當個指導者讓對象認為只有這樣走才能成功?更多的時候建議與對象本身存在著高度的依存性,你必須徹底多了解對象背後的各種因素,才能給出夠客觀的建議,不是每種解方都適用於每一位創業家,更因此我們必須站在更客觀地促進者而不是指導者。
也有很多人會過於熱衷,而漸漸地參與其中,這不是壞事,如果對於創業者有實質幫助,當然是多多益善,但這些參與往往到後來都會變質以及變得不單純,例如介紹合作夥伴、員工、上下游、訂單商機媒介、各種的推薦和介紹,甚至直接參與公司內決策,這些都有許多的細節要很注意,處理不好都是不好的結果為主,若我們只是幾個小時的教學互動或者輔導諮詢,建議大家還是先做個旁觀者多看多聽多觀察,畢竟第三者的角度跟視野才比較清楚,參與過多了就會參雜了許多利益關係在背後而失去正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