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itivities 14

創業十大迷思|沒搞懂前別貿然創業

迷思一:創業是可以預測的/或者有成功法則

創業是人生很重要的決策,需要成功把握度很高的時候才能投入,因此非常需要去評估跟預測是否能夠成功,但人生就是這麼有趣,創業是無法預測的,唯有透過實踐才能漸漸知道結果。

創業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科學就像物理化學一樣,是不會騙人的,怎樣的環境、怎樣的投入就有怎樣的產出,都是固定就可以預測的。藝術就像領導一樣,雖然沒有固定的方程式可以遵循,但卻有一套個人獨到的心法跟流程,有人天生就有領導命,在各種不同的環境或組織下,總是可以很快地熟悉並站出來領導眾人。但創業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無法預測也無法恣意揮灑,不可控的內外在因素太多了,但又很難跳出框架,就是一個矛盾的人生現象,真的實踐過的人才知道箇中滋味。

創業跟投資不一樣,投資可以透過做功課、分析數據、長期觀測等方式讓投資得到應有的回報,創業卻不然,儘管你事前做了再多功課,真的執行了,創業的不確定往往讓你措手不及。

往往看很多人用投資的角度在看創業,若要當個創投或天使投資人是可以的,但要作為一個創業家,最重要的還是實踐、實際執行以及不斷修正跟解決難題。

每個創業家成功的道路都是獨一無二的,多聽不保證你一定成功,但可能讓你增加一點成功機率,每個創業家的失敗之路都是彌足珍貴的,多聽不保證你一定不會失敗,但一定可以讓你減少走過的失敗成本。

創業的主軸不在於預測,在於實踐跟執行。

想聽成功法則的創業寶典,很抱歉沒有這種東西。

想聽創業速成法、創業致勝精要,很抱歉沒有這種東西。

幾乎所有成功創業家最後做的事情,都跟一開始想做的不一樣。

Businessman Control Management 3d Icon Of Business For Success

迷思二:創業成功會一夜致富 / 創業失敗會家破人亡

過往跟學生上課的經驗告訴我:當提到願不願意創業的時候,若說願意的人,很多時候都是說因為創業可以賺大錢。若說不願意的人,很多時候的答案都是因為怕創業失敗會很恐怖。同樣的創業,有人覺得會成功賺大錢、一夜致富,也有人覺得會賠到欠一屁股債、家破人亡。

同樣的創業結果,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反應了不同的思考邏輯跟人生價值觀,但以實際面來說,我接觸了那麼多的創業家,真的兩極端的賺大錢或者跌入萬劫不覆的地步還真的幾乎沒有,多數的時候,創業家的存摺跟大多數的上班族其實差不多,甚至賺的還比那些高階主管累積下來的薪水還要少。

如果是創業失敗,那下場更沒有大家想的那麼淒慘,反而多數人的未來是更美好的,創過業的人的歷練會更好、能力會更提升,不管是要就業或者再創業,表現都會很加分,而且正常來說,創業只要不是貸款創業,創業結束的時候並不會是負資產,通常來說只要懂得變賣和結束,反而都還會有一筆變賣或轉賣收入。

另外一個重要的議題是何謂創業成功或失敗,成功或失敗本來的定義就很模糊了,會因個人、產業、成就、資源等各種條件來決定,我比較傾向讓創業家自己來定義成功或失敗。

創業的成功或失敗讓創業家自己定義。

創業成功固然歡欣,創業失敗得到的價值絕對大於付出的代價。

Business (4)

迷思三:特殊的人格特質才能創業

問過許多想創業,但一直沒走下去的人為什麼,大多數除了錢以外,另外一個就是我沒有特殊的人格特質所以我不能創業,包含像是沒有背景、不夠聰明、不夠有天份和才華、不敢冒險。

好像創業家就必須家財萬貫、有很棒的身世、很聰明、功課很好、很有天份才華,以及熱衷追求風險。其實真實的狀況是:很多創業家都是白手起家的,如果真的身家背景很好,那最好的方式並不是創業,一個新創公司中,如果只有創業家本身很聰明、很有能力,那這間公司最後一定走不遠,同時我們也看到所有的創業家都在努力地降低風險,而非追逐風險,如果真的愛冒險,那應該從事的是極限運動而非創業,如果真的要追求財富以及享受刺激,那應該是去做投資或投機而非創業。

我自己接觸過的創業家百百種,很難可以去說一定要怎樣的人格特質才能創業,有的人很外向,但卻也有人很孤傲,有的人很熱情,但卻也有人很冷漠,有的人很務實,也有人總是愛追夢。

如果一定要為創業家設定一種人格特質的話,我覺得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後天可以去努力追求跟培養的特質,包含有三個我覺得很重要的事情:1.熱情而富有樂觀積極的精神、2.堅持而蘊含彈性改變的靈魂、3.魅力而內含謙虛努力的精髓。

其實都沒有一定…但有熱情/堅持/獨特的魅力是必須的…

迷思四:準備好再創業

創業家都在追求極大的成功率跟極小的失敗率,因此總是會去準備許多的事情,這個方向是對的,就連我也是。第一次要創業的時候,很早就決定創業機會是什麼,也一直往這個方向去努力跟準備,但遲遲未創業,直到有一天我看了篇創業從不足開始這篇文章後,我才驚覺了一些事情:

1.創業永遠沒有準備好的一天:錢不夠、人脈不夠、資源不夠、團隊不夠等等都是正常的,事實就是:永遠都不夠,永遠都不會有足夠的那一天,如果真的都足夠了,你是不會創業的。

2.創業失敗的人也總是說哪裡不夠好、哪裡不夠全,好像真的夠好了、夠全了就不會失敗,但真的如此嗎?創業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所有的創業都是你看到哪裡不夠好才要創業,你也追逐著每樣都要好才要創業,最後失敗了也都歸咎哪裡不好,但就問自己如果真的都足夠了,就一定可以創業成功嗎?

近來也很流行精實創業的觀念,其實也是一樣,創業要等到足夠好才上就太慢了,搞不好市場就沒這個需求,何不滿足了一些條件後,就趕快去市場驗證,不要什麼都等到足夠好才去確認市場或商業模式對不對。

創業從不足開始,不足才有需求、才有商機、才有動力也才會失敗。

何謂準備好?準備好就一定成功?

創業機會除了商機也包含著時機,時機一過了,準備再多都沒用。

Business (18)

迷思五:創業就要寫創業計畫書

我在學生時代參加了十幾次的創業競賽,每次都重新要寫一次創業計畫書,後來也接案幫人寫了十幾本的創業計畫書,近來當學校、各比賽或各計畫的評審更是看過幾百本的創業計畫書,但我實際創業那麼多次,其實我卻沒有真正寫過一份完整的創業計畫書。

需要先了解寫創業計畫書BP的目的是什麼?

創業要寫創業計畫書的正面意見:

  • 沒有計畫失敗率一定很高
  • 創業計劃書是在幫你審視整個創業
  • 創業計劃書是武功心法、最高指導原則
  • 跟外部溝通(籌措資金)的重要工具
  • 創業計劃書是公司營運藍圖

創業要寫創業計畫書的反對意見:

  • 創業過程計畫永遠敢不上變化
  • 時間資源有限,要放在其他地方
  • 都是紙上談兵,不如直接練兵
  • 不確定性那麼高怎麼寫?
  • 市場變化太快,寫完就過時了
  • 我是技術創業者,不會寫計劃書

我個人認為創業計畫書如果只是用來對內溝通、寫來當作指導原則那大可不必,因為市場變化真的太快了,只要你在創業第二年的時候,回去翻當初寫的BP,就跟所有的人結婚兩年後,不願再看到當初拍的婚紗照是一樣的道理。

對於創業家來說,找尋問題、審視問題、組織資源、整合能力更為重要,而不是一直花時間在撰寫跟請教BP如何寫。但若為了拿創投的錢、政府的計畫或補助等這些外部溝通的時候,就一定得寫了。

行動方案(AC, Action Plan)比BP重要

創業筆記本更為重要(包含著逐日行程、待辦事項、日常筆記、初衷提醒、策略規劃等等)

Business (15)

迷思六:Made or Found 創業機會

創業機會的找尋、選擇跟評估,是創業成功很重要的一環,因此在0到1的這個階段都是大家花最心思的地方,在創業教育的領域中,這也是最值得教授的部分,關於如何找尋跟評估創業機會有很多種的方式,這裡沒有太多的篇幅可以說明,但我想破除一個迷思:教創業跟實際創業有很大的落差,我自己跟身邊創業家的例子告訴我,最後成功的創業機會,跟一開始自己找尋跟設定的那一個創業機會,其實都不會一樣,也就是說真實世界中,創業機會是做出來的、是執行出來的、是創業一段時間後,再看到新的樣貌、新的需求,然後馬上開始轉向執行進而成功,如果你沒有真的去做和執行、那麼你是看不到這個機會的,一直在尋找創業機會在哪是沒有用的,因為沒有真實做過,就是不知道崮中的眉角在哪裡。
不是說事前的尋找、評估跟準備不重要,這也是創業很重要的一環。但如何找尋需求跟痛點;如何的觀察、警覺、洞察跟評估,真的沒有一定的準則跟成功方程式,做了不代表就一定成功、沒做也不代表一定就是失敗。但還是鼓勵大家要經過這個過程,這會讓我們更接地氣、更體驗人生、更願意去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改變,最種要的還是要知道不做都是0,做了才知道機會在哪。

真實世界中,創業機會是做出來的?還是被找出來的?

Learning (6)

迷思七:創業是拼圖還是拼布

拼圖是先設定好一個美妙的景色、圖案,再看缺什麼就一塊一塊的去補齊,並且拼湊出來,想創業的大家,一定內心也有這樣一幅創業美好的景色,可能缺的是人才、資源、金錢、關係人脈、商業模式、市場開發、行銷規劃等等,接著就是缺什麼努力的找尋跟湊齊什麼。

拼布是就現有手邊的資源去努力編織出來一個像樣的雛形,現在創業可能需要一個正方形的圖案,但你就是沒有,就得用一堆不同的形狀努力雕塑成接近的樣貌,這才是真實創業的現實狀況,大家都想找最好的人才、資源,最多的金錢、關係人脈,最優的商業模式解,但回到現實,你會發現樣樣都會不如人意,處處有挫折跟碰壁,沒錯,就是這樣,如果要做到拼圖那樣的完美,那就不是真的創業,也會讓你遲遲無法進行下一步,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運用整合努力找來的人事物,去做最佳配適的組合,這個過程才叫創業故事,也才會有日後的精彩,如果創業像組美國夢幻籃球隊一樣,那麼還值得大家追求嗎?

有什麼做什麼?還是缺什麼找什麼?真的找得到嗎?找到了就真的成功嗎?

真實世界的不完美,往往都是缺東缺西,盡量拼湊努力填補而已。

Business (23)

迷思八:沒有錢就不能創業( 拿到錢才能創業 )

「我有一個很好的創業idea,我在找尋懂得千里馬在這的伯樂,只要你願意投資我,未來一定會給你一個很好的報酬。」

大家可能電影都看太多了、媒體都只會報這種傳奇的創業故事、只願意吹捧這種VC產業下的創業成功案例。但真實創業世界中,這樣的例子鳳毛麟角,也不應該所有的創業家都應該走這條路線,也不會說只有這個路線出來的創業家才能成功。

從零到一的創業教育,教的就是這個路線,這的確也是大家推崇的,畢竟好的點子就是需要巨額的資金來能成功孕育,這樣的創業英雄才能改變世界,因此所有的學校、育成單位等等,教的都是如何募資、如何路演、如何pitch、如何簡報、如何拿計畫拿補助、如何比賽拿獎金,的確這也是創業的一環,也是很重要的經歷跟學習,但真實世界的創業,不是只有這樣而已,如果拿不到錢怎麼辦?如果創投不支持怎麼辦?如果政府計畫補助拿不到怎麼辦?如果比賽沒得獎怎麼辦?難道就創業終止了嗎?

如果這對於你是這麼重要的理想、這麼重大的創業點子,不應該因為這些資金管道碰壁而中止,事實上,沒有錢或不夠錢都還是有很多做法可以延續。

如果有創業家告訴我他有很強大的熱情跟偉大的夢想,但就因為沒有錢所以他沒有創業,這時我會認為他並不是一個創業家,真正的創業家是能夠用盡全身的力氣把任何可能的資源都找到,並且竭盡所能的把idea做出一個初步的任何形式雛形,自助而後人助天助,而非先要人助天助而後才自助。

錢的管道很多元,找適合的。

確實做出點東西或成就出來再想募資。

Business (16)

迷思九:創業成功率到底是多少

  • 從我開始接觸以來,就一直聽過一個都市傳說:新創公司當中,90%的一年內會倒,剩下的10%又有90%五年內會倒,也就是說創業者中99%的人五年內會倒。這就跟英國研究一樣,永遠都不知道背後的資料來源跟統計依據,我自己認為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必須端視背後的定義為何,不同產業有不同的結果,如果單就餐飲業來說,的確很接近,但是,笨蛋,重點根本不是在機率,對於一個執意創業已深的人跟他說只有1%成功率,他也會認為他是這1%的人,對於一個只想安穩過一輩子的人來說,有50%成功機率他也不會跳進來。

真正的創業家從來都不是追求風險,也不是在賭,那是賭徒、那是投機者,反而都是在趨避風險、做可提高成功率跟降低失敗率的事情,這才是真正創業家在做的事情,去探討成功率到底幾%根本一點意義都沒有,況且成功或失敗的定義本來就很模糊了,創業五年後,把餐廳頂讓出去,公司消滅了,這時候是成功還是失敗?在這個都市傳說的定義中,可能是失敗的,但或許他賺到的以及賣掉的錢是大成功。

Business (9)

迷思十:斯斯有兩種,創業也有兩種

創業真的是百百種,每個人說的創業都不一樣,做直銷的也說他在創業、連鎖加盟也說在創業、巷口賣乾麵的不也是創業、上網賣個二手衣物也可以說在創業,那麼到底創業是什麼呢?上述這些人也非常值得尊重,他們依然堅守著崗位,為自己、為家庭、為員工的收入盡最大的努力,為國家的經濟做最大的貢獻,但卻很難取得創投的青睞、政府補助的愛戴、創育機構的輔導協助,這些跟我們聽到或學到的「創業」到底有何不同呢?
因為有著這樣的落差,輔導跟教授的過程中,一直會被混淆,所以我嘗試將各種不同的創業簡單粗暴分成兩類:生意創業跟創新創業,前者就是很單純的做生意,買低賣高、憑藉著資訊落差、或者自身能力或手藝,簡單當個老闆,餓不死但也可以養活一家大小,這種就是傳統長輩們說的「做生意」,所以當我跟長輩們說我要參加創業比賽的時候,他們一副不可置信說,阿做生意也可以比賽喔?比誰賺的多嗎?

後者創新創業就是目前坊間最流行說的創業,可想而知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出發點、過程、機會尋找與評估、資源整合、商業模式、賺錢方式等等都超級不一樣,所以當你要創業的時候,真切的問問自己內心,倒底是生意創業還是創新創業,每一種創業的way都不一樣,不用去追尋別人所謂的way。

創新創業:創造未來價值

生意創業:想辦法活下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