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台灣商學院學子最熱衷的校際活動
過往人們說上大學的三門必修學生是學業、社團及愛情,但近幾年來比賽變成是學子中最夯的流行事物,尤其是商學院的學生,當大家都一窩瘋的參與比賽時,不參加變成是種落伍和脫節。
我大學的時候,只聽過身旁的同學參加過TIC100創業競賽和非營利行銷比賽,自己則是完全沒有參加過,更不用說有任何興趣,然而在各大研究所招生說明會的場子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台上的各校學長姐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參賽的過程、比賽經驗和得獎名次,那時坐在台下的我,非常的羨慕他們,我告訴自己考上研究所後,一定要也參加比賽並得個好的名次。
比賽的熱門程度有多高呢?有些知名度高、獎金誘因高的比賽更有時候會有數千隊的參賽規模,曾經我們的班級有八成以上的人同時都在參加比賽,TIC100冬令營更幾乎變成寒假同學會了,不知怎麼了,大家考上碩士班的目標之一就是參加比賽,我兩年的碩士生涯就參加了至少十個比賽。
創業也可以比賽?
我想大多數的人第一次聽到創業比賽,一定會有諸多的疑問,這是要比什麼?比誰賺的錢比較多?比誰的事業點子比較棒?比誰最有可行性還是最有創意?直到今日,這些答案都還沒有一個定數,端視各個比賽和評審的標準而定,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創業比賽不用真的創業就可以比賽。
我第一次參加的創業比賽就是浙江大學舉辦的兩岸創業菁英邀請賽,這是要去中國和各省的大學、以及澳門、香港和台灣的團隊一同參加,當時真的非常緊張,完全不知道要做什麼、不清楚創業比賽到底是什麼,稍微有個眉目就是我們應該要找一個新事業的構想去參賽,我們花了一番功夫去看書、看學長姐的BP(business plan)、同時也有老師、學長以及創業家的指導,我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就必須從無到有的建立一個事業計劃書,儘管過程非常煎熬和不安,但很幸運的這樣子趕鴨子上架竟獲得了評審的青睞,獲得了首獎。
有了第一次的美好經驗之後,接下來的比賽就比較得心應手了,也逐漸能夠體會到創業比賽的過程。
誰可以參加比賽
大多數的創業比賽是舉辦給學生身份參加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都可以,在某些狀況下,是可以讓社會人士參與的,但條件包括是技術擁有人、公司現有經營團隊等,或者規定不能超過1/2的團隊人數。對於已經在營運的公司在某些條件也是可以參加,但必須是成立幾年內的新創事業,或者沒有領過政府其他補助等限制。
創業比賽因為沒有硬性規定一定得創業,所也沒有規定一定要有錢才可以參加,不然看看每個團隊BP內的資金籌劃說明,經營團隊往往都需要拿出個幾百萬才能創業,誰吃的消啊!
創業比賽的內容
創業比賽通常也沒有限制新創事業的內容,所以常常會有許多天馬行空的創意,然而在可行性的評分裡,一定會有所失分,雖然有時會要求要有雛型可供測試,但有些服務和產品本身就無法能這樣表達,只能用圖像方式呈現。
同時也沒有規定資金規模的大小,所以有些生醫和科技的領域,往往會看到創業資金都是幾千萬幾億的規劃,實在令人咋舌,而這些規模如此誇張的創業計劃卻可能同時和幾百萬規模的創業計劃同時在評比,產業和規模的無限制,往往會出現許多令人覺得不公的結果。
過往我們就可以看到許多千奇古怪、產業與應用差距甚大的創業構想同時在評比,一邊可能是生醫科技與晶片、醫療保健輔具、面板晶片關鍵零組件、遠距搖控、各式軟體、儀器監測等比較科技面的東西,另一邊可能卻是與民生議題相關的複合式茶餐廳、養身餐廳、創意手工藝品與傢俱、網路應用、教學軟硬體、寵物民宿等服務、甚至是死後的生態墓園。
因此,近幾年來已經漸漸開始有區分了,不同的產業性質不會一起評比,而有些競賽項目更是指定只能在某個領域中發想,例如服務業、微型創業、社會型、綠能環保、非營利、網路應用等等。
雖然沒有規定一定要創業才能參加創業競賽,但大部份的比賽都是鼓勵創業的,有些獎金甚至必須得到真的執行創業才會予以發放,儘管學子要立即創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至少都應該對於創業有一定的熱情和憧憬,俱備創業家應該有的特質,例如熱情、好奇、毅力與努力。
如何參加比賽
如何參加比賽裡面包含的許多的眉角,比賽除了實力和運氣外,技巧也佔了很多的因素,我簡略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後三個步驟,將每個細節稍微的分享個人心得。
事前
• 多管道瞭解比賽消息:要參加比賽就先得要有比賽,但比賽不會主動的找上門來,必須平常就要多方的吸取這方面的資訊,例如訂閱「創業比賽」關鍵字、和各校朋友打好關係、和系上打好關係、常看討論比賽的討論區和部落格等。
• 瞭解比賽:先瞭解創業比賽、行銷提案賽、個案賽等等比賽的差異和性質遠比參加比賽重要,所以多多請教比賽前輩、或者看相關文章介紹是不錯的選擇,不要一窩瘋的參加比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瞭解參加比賽的意義和目的為何。
• 選比賽:選比賽比參加比賽更為重要,參加一個錯誤的比賽比落選更為令人難過,但要選比賽之前,必須先瞭解自身能力、夥伴條件、參與心態、內外資源等等,再瞭解每個比賽的特性和要求,加以評估交集,再選擇適合的比賽參加。
• 組隊:組隊是一個大學問,要成事必須先有好的人才和團隊,我的建議是先建立一個有默契、志同道合的核心團隊,再針對彼此的不足和心中所屬的對象加以找尋。
• 決定leader:好的leader可以帶領大家上天堂,壞的leader只會帶往錯誤的方向,因此一定要慎選,但重點是不應該強出頭,也不應該過份謙虛,不過既然是眾望所歸和自身意願,那麼就應該拿出膽識和整合能力,打出漂亮的一仗。Leader只有一個,隊員佔了多數,學會當個左右手或者不同角色都有助於整體teamwork。
• 熟知遊戲規則:瞭解比賽內容是成功的先決條件,知道且理解詳細的比賽主題要求、宗旨目標、時程、評分標準等相關規定是最基本的事,但我卻發現很多人並不是那麼的清楚,因此常常會錯失許多的繳件內容、時限、要求和可能的加分動員等等。
• 發想idea與建立目標:確認參加比賽前,心中最好能對這比賽的主題有初步的勾勒,並對於此次參加比賽的目標願景做一思考,如此才能夠快速上手,而不是處於聽命於事或者就參加看看的態度。
事中
• 時間管理:我常常聽到許多的人都在抱怨說沒有時間,對於課業報告沒有時間、教授老闆要求沒有時間、班上活動沒有時間,似乎都在忙於比賽,若重心放在比賽之外,又會被隊友抱怨,參加比賽的確會佔去很多的時間,但這不應該是藉口,我最多同時參與了四個比賽的進行,但我還可以身兼研究助理、活動總召,對於課堂作業和教授要求我也不馬虎,球隊練球和班上活動也不缺席,為什麼可以做得到?80/20法則、執行力、善用瑣碎時間、整合資源是很重要的幾個關鍵,身為商學院的學生是最沒有資格說自己沒有時間的。
• 有效率的討論、有效益的計劃:參加比賽必須面對無止境的討論次數、地獄般的討論過程,然而企管人就應該講求效率和效益,討論是集合大家的時間,更不應該浪費,事前的準備和確認討論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效率也必須掌握效益,要能夠走往對的方向,而不是花太多時間在冤枉路和白工上。
• 搜集資料、分析資料:各個比賽的主題五花八門,不是一個學生過往的知識就可以瞭解的,因此一定得事先確認以及搜集完所有的資料,並且都已經分析完畢,現今的網路非常發達,這方面的功課一定得做紮實,搜尋系統的前五頁看完是基本要求,不然計劃很容易有漏洞。
• 吸引人的主題、貫穿整個計劃的主軸:若只是分析資料而已,那麼只是報告而不是比賽,比賽必須提出一個強而有力、引人注目的主題,畢竟沒有人有空聽長篇大論的執行方案,因此一個主題、兩句話的解釋、三句話的包裝就顯得重要許多,主題贏過方案、摘要贏過內容、結論贏過申論、圖表贏過文字,並且切記主題必須前後呼應、更必須貫穿全場,不要讓人看出這份報告明顯的分工配置,和團隊成員彼此思想及表達方式的差異。
• 討論和請教:比賽不能閉門造車的封閉討論,不管是同時參加的朋友同學、過往有經驗的學長姐,都是值得請益的對象,會得到許多有助益的建議和技巧,這也是為什麼中山企研一直能有不錯的表現,因為我們很重視比賽經驗的傳承。
• 不斷地修正和精進:計劃書是不停的增減、簡報檔是不斷地修改,所有的冠軍團隊都是如此,不要覺得繁複多餘,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尤其是魔鬼就在細節裡,我就曾發生過最終繳出去的檔案不是最終版本檔案的糗事,唯有追求完美近乎苛求,才有成功的果實可以摘下。
事後
• 學習其他團隊的優勢:到了比賽現場或者有機會與其他團隊接觸時,都必須掌握學習的契機,每一份計劃書、簡報檔、每一個投足、台風都是學習的內容。不管在台灣或者是大陸,都有很多勤學的他校朋友,不斷地與我們討論計劃的內容、簡報的呈現和技巧,甚至和我們要檔案回去研究,這樣的學習態度就很令人欣賞。
• 感謝團隊的每一位成員:不管成績如何,應該習慣於比賽、活動、專案結束後,寫個信或者小卡片給團隊的大家,感激大家的付出、謝謝他們讓你學習到的地方,好的結束是所有比賽者應該有的態度,這會讓大家情感更凝聚。
• 審視自己的不足:不管得名與否,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並多和其他團隊討論參賽心得,一定會有許多的發現,看到別人的長處優勢盡量學習,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盡量彌補。
• 備份每一個檔案:我習慣於每個比賽建立一個資料夾,裡面再詳細的分類,從資料的搜尋、開會的紀錄、每個改版的計劃書及簡報檔、照片等,都會做好整理及備份,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需要用到。
創業比賽對於學生創業是助益還是阻力
曾經我是很想要創業的,但對於創業實在是有太多的疑惑,因此利用學生時代的身份,參與創業競賽就是個很棒的試金石,儘管是個模擬的型態,不是完全玩真的,但對於有心想創業,而又有點害怕的人來說,的確是個很好的管道。
就舉辦創業比賽的主辦單位來說,他們是很鼓勵青年創業的,因為台灣這種島國經濟的社會來說,唯有藉著彈性很高、創新精神很豐富的中小型企業才能夠維持一定的競爭優勢,而創業就是最好的選擇,不僅能夠展現無限的創意、企業家精神、更能創造就業以及更大的產值。
然而我們可以觀察到,參加比賽的學生,大部份是想創業的,舉辦比賽的單位也是想鼓勵青年創業的,可是參加完比賽的學生,真正去創業的人比例卻很相對的小很多,這中間的環節出了許多問題,蠻值得大家一起來探討的,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為什麼你不創業」,未來有機會,我也會就這個問題開一篇新的文章來討論。至少就我而言,從小到大都很想創業,然而不知怎麼了,參加完比賽後,儘管我還是認為我會創業的,但我卻發現我離創業卻是越來越遠了…
正面態度 迎向比賽 人生滿載
比賽就是一種競爭的過程,有輸有贏,我們不應該把輸贏,也就是得獎與否看得太重,名次不是唯一的終點,站在學習的角度來看,其實所有的人都是贏家,都應該為這次的努力給予喝采,我認為只要過程中是盡心盡力付出的,那麼結果可能帶著遺憾,但卻沒有絲毫的後悔或者埋怨。
曾經看到一些朋友為了比賽而困惑著,我們應該是為了自我的人生而活著,而非在這個當下為比賽而活,當然要在意比賽的過程和結果,不過因為比賽而讓自己喪失更多、或者因此而失了隊友間的感情,那麼就大虧特虧了。因此,我組隊的最高原則就是快樂的參加比賽,我愛參加比賽、享受比賽就是用這個心態去告訴別人也告訴自己,比賽是這麼有意義且有收穫的一件事,要敞開心胸去參與,而不是用小心眼的角度看待。
舉辦比賽 創新比賽
參與了那麼多的比賽後,對於比賽我是擁有許多的觀點和想法的,在碩班的最後一學期,我甚至想要辦一個亞太型的華人創業競賽,參加比賽的目的包括像是認識人脈和學習更多的經驗,然而去報名參加的人脈和學習一定會有所侷限,把格局放大,真正辦比賽才能得到更多,可以提升學校系所和自己的名氣、可以認識更多各國各校的菁英、可以看到更多有創意的創業計劃書、可以獲得更多的活動與待人接物經驗,當然先決條件必須得到班上同學的支持、校系所的認同、企業的贊助等等,但舉辦比賽的想法始終迴盪在我腦中。
參加了各行各業的創業比賽,也的確看到了一些創業比賽的盲點和問題,加上看到了一些最近社會的現況,我也希望未來的創業比賽能夠更多元、更活潑、更有創意,畢竟創業的本身就是強調著熱情、彈性、多元。
很高興的每年看著這些創業比賽都有些微的調整,在此也提出一些不錯的點子,供未來創業比賽參考。
類型:例如限定夜市創業、個性小屋創業、咖啡烘焙創業、補習街創業、網路開店創業、街頭藝人等等,已經開始有比賽往這個方向前進,我覺得是很好的方式。
資金:創業計劃的初始資金規模要限制,並加以審視參賽者提出的計劃和資金配置是否能夠吻合,例如就可以舉辦,一百萬資金創業大賽、十萬資金創業創意提案等等。
實境經營:例如結合上述的夜市創業、擺地攤競賽、網路開店等等,再加上金額的限制,且是由主辦單位提供,提案最好的前幾名,有機會拿這筆錢再去經營,看最後的獲利成績單決定優勝者。
甚至我很羨慕國外能有「誰是接班人」、「贏在中國」等類似短期經營事業的比賽選秀方式,我認為台灣的電視節目或許可以考慮做這一型態的企劃,畢竟現在什麼都在選秀、什麼都在比賽,觀眾就是喜歡看素人競賽、評審中肯又惡毒的講評。而且口碑一旦做出來,那麼這個夜市和地攤的人潮和錢潮一定會很多,畢竟大家知道這裡的東西一定是最有創意、最有流行感、最有可能繼續發揚光大的可能。
上述的發想或有不實際,但都是拋出一個創新可能的點,未來有待各位進一步的發展及思考可能性和做法。
結合比賽的課程學分
這已經有許多的學校和老師已經開始實施了,我覺得這樣的意義非常的大,畢竟很多教授都已經承認,多數的時候,參與一個完整比賽的收穫遠比一個課堂的所學還要多元,既然學生都花費了數月的時間和精神投入在比賽,不如由教授開課,親自指導或者共同參與,利用教學相長的方式,共同成長,並讓學生的付出有所實質的回饋,學生可能會翹課,但絕對不會不參與比賽的討論,甚至是熬夜加班都有可能。因此希望更多的教學單位和舉辦單位,多多思考這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