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創業競賽是許多同學在企管系學習生涯中的一項重大收穫,大家投入無數時間在收集資料、市場調查、訪談廠商、撰寫計畫書、製作簡報。雖然我們對於創業充滿了興趣,一些同學也將創業列入生涯規劃的重要選項,但幾乎沒有人打算畢業後就投入創業。為什麼我們不去創業?
創業的風險實在太高了
不去創業不全然因為沒有資源,畢竟錢還是可以想法克服的。主要考量是自己尚未充分具備創業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包括產業與市場經驗、專業與知識能力、社會網絡關係等。雖說這些可以在創業後慢慢補足,但是拿投資者的錢來磨練自己的經驗值,似乎也有些說不過去。因此最好還是先在企業工作幾年,積累實力與經驗之後,再考慮創業的問題。
先工作幾年累積工作經驗,也是為了降低以後創業的風險。上課時老師也談到創業家並不是膽子比較大,而是知道如何趨避風險。若明知創業有很高的風險,卻不去事先做好充分準備,那麼學生創業就真的像是跳入鱷魚池一般。
創業一定會有風險,所謂充分準備也不是說風險趨近於零時才敢創業。明基李琨耀說只要有四五成把握的機會就出手,當然我們可以解讀為他背後有大量的資源,所以風險承受度就比較高。但一般年輕學生手上根本沒有資源,因此必須要有九成以上把握才敢出手。市場機會窗口打開的時間不會太長,如果等到沒有風險的時候才敢進入,再好的機會大概也早就為他人捷足先登了!
常有一些創業前輩鼓勵學生創業,認為年輕人的風險承受度較高。原因是年輕人手上沒有資源,失敗的損失也不大,所以nothing to lose,大不了重新再來。這些觀點的鼓勵性質居多,但對趨避風險的基本人性並無實質幫助,具有理性的年輕人創業還是會迴避高風險的創業行為。
所謂創業精神並非指一股腦的冒險犯難,而是具備能夠降低創業風險的知識與能力,進而追求豐碩的成果果實。如果創業的風險過高,當然負責任的年輕人是不會貿然走上這條道路。
沒有看到真正好的創業機會
在資源、團隊及機會等創業三大要素之中,資源和團隊是可以靠著努力來掌握,然而機會卻不是努力即有成果的。機會是經由長期觀察及互動發掘出來的,需要依靠大量的知識、努力、以及人脈關係,因此好機會實在不容易獲得。
我雖然也想創業,但是在沒有掌握到一個絕佳機會之前,我是不可能輕易投入的。一個好的創業機會絕非隨手可得,如果認為人人都要吃,所以開家餐廳一定非常有前景,這顯然是太粗淺的見解。除非你在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商業區找到一個好地點,或是開發出具有特殊創意的食材料理,或比別人更早掌握了特殊風味的流行趨勢,否則開餐廳絕對是一種既吃力又不討好的點子。
台灣學生參加創業競賽的風氣很盛,為什麼很少有學生想利用競賽的提案投入創業呢?難道這些創業計畫構想不是一個好機會嗎?當我們比較台灣TIC100與美國Moot Corp創業競賽,更是令人噓唏不已!Moot的決賽團隊幾乎有五成以上會將構想化為創業行動,但TIC100的參賽團隊會具體投入創業行動,卻是寥寥無幾。難道台灣學生參加創業競賽的動機都不是為了創業,也就是我們不敢玩真的,只敢紙上談兵,只是為了獲得競賽獎金?而不願冒風險來實現口中的理想?
我認知到其中有一項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產品技術大都不夠成熟,或者不具有真正的市場吸引力。TIC100創業競賽通常都是拿理工學院現成的研究成果,也就是技術團隊是由理工學院同學所組成。這些參賽技術許多尚只是在研究階段,商業化的潛力很小或者需要的時間非常長,尤其在專利強度以及實用性方面,根本無法與國外先進技術相比較,由時甚至還落後於國內的企業。
通常理工學院教授是不會將具有明顯商業化潛力的技術交給商管學院的團隊,有位技術團隊同學就這麼說:「我們實驗室的技術如有商業化的可能性,幾乎都會直接與企業合作,因此不可能提供給創業競賽團隊使用。」此外,儘管技術團隊可能在研究能力上有過人的表現,但教授通常只會用自己的人脈來推動商業化,或著將技術成果抱的緊緊,視為奇珍異寶,不斷地的搞專利保護,當然更不願意公開參加創業競賽。種種原因讓台灣大專院校的研發成果無法有效商業化,理工和商學人才未能充分整合,也讓創業競賽的技術過於粗陋,甚至流於自慰型的同樂會。
再者是整體創業環境的問題。雖說美國人也未必比中國人更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但是他們的環境給予創業家更多協助,包括:容易取得資金,創業輔導機制較為健全,創業教育更是世界一流。當然這些都只是藉口,畢竟台灣的創業環境也不太差,關鍵還是自己沒有能力發掘到一個好的創業機會。
最後是我們學生縱然看到一個好機會,恐怕也不敢去做。原因是我們欠缺評估創業機會的能力,也不具備應有的資源能力,因此根本無法判斷創業成功的機率有多高。再說真正好的機會,也不會只有學生才能看到。那些更具有經驗與資源條件的人都沒有去做,顯然背後存在的風險一定很大,因此我們當然更不可能有膽子去創業。
綜合以上理由,再加上以後還有的是機會,所以我決定先工作學習。不管是進入創投公司或者大企業,都可以培養未來創業所需要的各種能力,也可藉機就近觀察市場機會,發展人脈關係。當然我也知道如果工作順利,可能一輩子都去會做專業經理人,創業也許只是永遠也不會實現的夢想。
記得在上創業管理的第一堂課時,隔壁同學對我說:「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創業,也對這個名詞毫無概念,因為我們家是公務員,從小教育就沒有創業的選項,創業是有錢人的玩意,必須老爸有錢有勢你才能搞。」這種錯誤認知,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環境給人的誤導,更關鍵的是我們欠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管理教育從來沒有清楚的教導學生什麼是創業?聽說美國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所培養的學生,有一半以上畢業後就投入於創業,並且校友幾乎都擁有自己的事業,成為千萬富豪的比比皆是。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如何讓像我這樣沒有資源條件的年輕學生,能夠發掘到絕佳的創業機會,並敢於投入創業,實現人生理想?但我可以確定一點,這樣的學校學費一定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