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E(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企業參與新創、企業創投與台灣新創育成

台灣的創業輔導育成計畫已經發展了30餘年,再大的企業會過氣也會需要創新,協助創新創業的育成計畫更需要創新,這幾年政府的發展(補助)主軸從往年的學校育成中心變成民間的加速器或企業,大方向是對的、是需要這樣嘗試的,但整體的思維跟執行細項並未跟上。

若是以民間企業來說,得先思考為什麼這些企業願意參加CSE,從我過往研究企業創投的案例來說,企業做CSE有許多的背後目的,絕對的二分法是策略性或者是財務性,各有好壞,策略性又可以分成探索未來新商機新科技、找到下一波成長或獲利的來源、變革改變、生態性上下游的探索,就過往看到美國成功的案例的確有效,但背後失敗的案例遠遠更多。

台灣企業若要發展CSE,目前看到有幾個原因不利發展:

1.意圖不明:表面上目前參與的企業各有各的目的,但總感覺跟CSE的關係不大,新創受到企業的協助也不是很關鍵。

2.機制欠缺:CSE本身的參與或涉入程度有很大的差異,企業創投要成功的機制也非常多元,但目前台灣檯面上做CES的企業來說,許多才正要開始,後面的合作、培育、出場等機制並沒有看到完整的做法。

3.人才空白:大企業本身在創新創業的人才培育上就相對不足,何況是要協助新創成長的經理人,因此目前台灣CSE的做法大多是合作貨外包給學校原有的育成中心做,但如此跟原本的補助計畫並無多大的差異,企業往往只是掛名或者重要活動的出席而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